自去年完成公眾諮詢工作,我們可得知大體結論是會推行都市固體廢物收費計劃,今天的議程就此計畫的收費多少及收費方式作出討論。
        現在香港每天生產13,000公噸垃圾,其中,都市中的200萬住戶生產約6,000公噸商業生產約3,000公噸餘散是工業/建築廢料4,000公噸。
        香港處理廢物的方式,大底以堆填為主,而回收率只得48%,相比其他地區,如韓國(70%)荷蘭(80%)為低。另外,香港人均生產垃圾量為1.36公斤,比其他地方如臺北0.88公斤/韓國1.08公斤/人,甚至北京等地為高。亦有其他地區進行按容量或重量來收費的先例,如廣州按定額收費。現時在港推行建築物廢料處置收費計劃若以3成員組成一個家庭計算,每月可依計畫收近$40/家庭。
        今天要討論的是用哪一類型的收費方式為合適,參考其他地方,有定額按容量/戶或座按重量/戶或座三種方式。席間有來自於16個不同行業、關注團體發表意見,大部份人贊同按容量收費。換言之,以用膠袋量收費。
對於此,我的建議是:需要留意低下層居民的困景,每月增繳40元也不可小覷,可能會是百上加斤,應多體恤弱勢社群,避免雪上加霜;另外,需設立獎賞計劃,鼓勵居民分類紙張、金屬、膠樽給政府回收,大廈管理公司代行,通過八達通給予回購積分,既可提高誘因,加強互動,亦可減少阻力!